冷月无声

图说古代端午节风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屈原投江的传说尚未流传以前,端午习俗集于对“恶日”的禁忌。多以保健、避疫为主。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古今书画看端阳习俗,端午节习俗演变。

清朝宫廷画家 金廷标所画《群婴斗草图》 


       端午节的习俗,如龙舟竞渡、驱邪避恶等活动,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屈原投江的传说尚未流传以前,端午习俗集于对“恶日”的禁忌。多以保健、避疫为主。《风土记》记载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悬艾固然是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的游戏。而被视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习俗,也在此时出现。

 图说古代端午节风俗——斗百草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春日杂兴”曾描述儿童斗草情形。见画中题诗。盖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古代端午节时期也有这类风俗。 


 图说古代端午节风俗——踏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晋书》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诗句,可见当时踏青之风。宋代在清明踏青,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即描述清明踏青春游情景。但踏青也是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图说古代端午节风俗——射柳 


         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辽史礼志》载: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皇帝、亲王、宰执依次射柳;败者向胜者进酒。第二天植柳天棚东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赐赏。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            《金史礼志》载:射者以尊卑为序。柳枝有削白处,如在白处射断,且骑马接在手上者为冠军;只断不能接者为次;其余皆负。 

     

 图说古代端午节风俗——荡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 唐王建《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图说古代端午节风俗——饮菖蒲酒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雄黄酒、朱砂酒、菖蒲酒、艾叶酒等端午节最具特色的饮品。雄黄酒是酒内加入一种叫做雄黄的药物,朱砂酒则是酒内加入一种叫朱砂的中药。菖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一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根茎可做香料,也可以入药。菖蒲酒即将菖蒲根茎放入酒中而成。艾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艾叶酒即将艾叶放入酒中而成。有时,可以将几种药物混放入酒中,也称作雄黄酒。  图说古代端午节风俗——兰汤沐浴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处《风土记》谓:“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宋人余靖《端午日即事》诗:“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所谓五兵:弓、矛、戟、剑、戈;代表战乱,系朱丝避之。后剪采为小虎,粘艾叶戴之镇邪恶。《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葫芦、樱桃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图说古代端午节风俗——染红指甲   
         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斜簪茉莉作幡胜,鬓影过处绕香风。” 
 图说古代端午节风俗——挂钟馗   
          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事物纪原》中说: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像供之。后民间亦多供奉。清李福有《钟馗图》诗:“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幺么枝,免使人间鬼画符。”即描写在端午时供钟馗事。《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图说古代端午节风俗——放纸鸢 
       放风筝,也是一些地方端午节的习俗活动。在广东石城,自五月一日到五日,儿童以放风筝为戏,叫做“放殃”,如果不慎线断,风筝落到屋子上就不吉利,必须把风筝弄碎才能破解。在海南定安一带,不论老少,聚满山头,出花红竞放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谁就获胜。在感恩一带,儿童放各种风筝以分高下,甚至有两村因绞风筝而互相斗殴的,叫做“打风筝架”。


   
评论
热度(1)
我是大海深处的一条鱼 深沉中渴望波澜
我是悬崖上的一棵树 孤独中仰视蓝天
我是生命中匆匆走来的一个过客 在冥冥中等待下一个驿站…